銀谷在線被爆嚴重違規!這15家線下理財平臺一定要遠離!
- A+
- A-
今天一大早社長收到投友發的消息:銀谷出問題了。
大概瀏覽一下內容以后,發現還是那些老問題,但是卻又有一些疑點。
今天我們也來好好聊,對于我們投資人來說,銀谷是不是還安全?
線下理財到底埋了什么坑?
01銀谷在線
我們先梳理一下整個事件吧。
近日,據相關媒體報道,裁判文書網公開了數百份關于銀谷在線的判決書,從這些判決書上顯示的內容,有兩點我們需要注意的:
(1)判決書都是關于借貸糾紛的案件;
其實就是銀谷起訴逾期賴賬的借款人所得的判決書。
(2)起訴方為平臺股東,而非平臺;
與尋常平臺起訴老賴的方式有所不同,這些判決書上面的原告都是銀谷在線,也就是東方銀谷的股東之一――孫敏。
這一點大家就要留心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
正常情況下,作為負責撮合交易的網貸平臺,一般網貸平臺承擔相應的催收責任,這一點在平臺的官網或者簽署的協議中都會有相應的條款。
所以,當借款人發生違約時,發起法律訴訟的原告往往是平臺的主體公司。
而此次負責起訴老賴的并非是銀谷在線的運營公司,而是持股45%的二股東,總裁孫敏。
這就意味著,孫敏可能是作為超級放款人的存在,替平臺簽署了大量的借款協議。
社長解說:超級放款人模式指由P2P平臺高管/關聯方與借款人簽訂借款合同直接放款,再根據借款金額在平臺發標,將債權轉讓給實際出借人。
明面上,P2P依舊是汲取資金放貸,實際上,擔任真正“中介”角色的是平臺的高管/關聯方,平臺只是他們的一層幕布。
這層幕布之下掩蓋了期限錯配和資金池的風險。
這件事被爆出來以后,好不容易穩下來的銀谷又回到了風口浪尖上。
前段時間出臺的,108條里面就有明確規定:
“禁止持有5%以上股份的股東和高級管理人員在網貸機構上進行債權轉讓?!?/p>
如果這些借款合同全部都是簽署在銀谷股東孫敏個人的名下,再通過私下的債權轉讓到銀谷的賬上,顯然是再次觸摸了監管的高壓線。
只能說,非常不樂觀。
銀谷如果真的想要往合規備案上靠攏,現階段只能實使出渾身解數向監管和投資人證明這部分的存量資產其實占比并不多,并將后續資產處理計劃一條條列清楚。
對于我們投資人來說,現在的銀谷爆出這個事情可能只是一個“導火索”。
或者說是監管有意“放出”的一條消息,畢竟按照銀谷業務員的說法,其實他們已經是完成了三項整改,這些事情監管是真的不知道嗎?
社長猜測,如果在監管知道的情況下,并且時間點剛好卡在信和,冠群出事之后,這的確不算什么好兆頭。
終于要把爪子伸向之前的線下巨頭了...
這也讓想起昨天銀谷那邊流出表示要關閉寶付支付通道,如果沒有轉續投的朋友將會一步步兌付的方案。
細思極恐...
02線下理財的末流之路
既然說到了銀谷在線,就不得不和大家扯一下線下理財的事情。
聊之前,希望大家能夠明確一點:線下理財不是P2P。
就P2P發展以來,不少線下平臺都妄想將投資人引導到一個錯誤的方向,讓大家覺得:P2P=線下理財。
其實不然,監管對于P2P的定位,一直都是信息中介,負責給借款人和出借人牽線的中介平臺。
而線下理財大多做的是資管產品,所謂的資管產品,就是打著幫你理財投資的名號拿下你的錢,以至于錢是拿去揮霍還是投資,作為出借人的我們一概不知。
這就導致了,一旦線下理財爆雷,追回的可能性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基本到最后都是通過拍賣剩余資產進行墊付。
所謂的線下理財,通常都是一些“財富管理公司”,而這些線下理財的業務基本都靠著門店拉起來的,投資人以中老年人為主。
不少門店會通過一些“高大上”的裝修去為自己營造“口碑”,再通過一些小獎品之類誘導充值投資。
就拿我們比較熟悉的善林金融來說,“巔峰時期”的門店高達上千家;
這些線下理財機構有很多都是當地的“地頭蛇”,每一個地頭蛇背后都有很多家形形色色的小機構,涉及面非常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反正在社長所在的小城市,公公婆婆通常就一大早排在銀行門口準備領自己的養老金什么的。
而這些線下理財平臺的業務員就會看好時間,在門口擺攤做活動吸引中老年人的注意,再領他們到自己的門店開始天花亂墜的吹捧。
一些老年人手里就揣著自己的養老金生活費,一邊聽著他們吹噓到底這個項目有多能賺錢,能翻幾番。
半天下來,一個老人家可以多了一窩兒子女兒,但手上的錢也沒剩多少了。
對于大多數老人來說,本身對于投資這件事了解不多,也不知道如何區分真假項目,真的是那種花錢全靠感覺。
所以,在社長看來,一旦監管決定徹查,這些線下財富管理機構大多都有問題。
資金池是跑不掉的,一查一個準,定罪不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就是“集資**”。
即使監管這幾年有意識在打壓收縮,不少平臺被繩之于法,但受害人真的想要回款,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資產端是假的,錢也不知道流去哪里,怎么回款呢?
就目前社長統計的11家爆雷線下理財平臺數據,未兌付的金額已經超過1000億!受害人數近250萬人,其中還不包括這些規模較小跑路的線下理財平臺。
所以說,監管現在都不得已走“懷柔維穩”的路線,畢竟很多年紀大的人都不一定能扛得住這層打擊。
除去監管施壓,就目前線下理財運營的模式看來,也撐不了多久了。為什么呢?
1.運營成本增加;
線下的成本永遠都會高于線上,除去業務員的高提成,平臺還要支付一系列的房租水電費。
門店越多,運營支出自然是水漲船高。
2.高度的虧損與逾期;
社長之前接觸過一部份線下理財的業務員,對于平臺的壞賬逾期他們大多時候都會表示公司資金安全沒有壞賬率。
但實際上,隨著監管部門不斷打擊惡意催收,平臺的回款率低,壞賬增多,回款越來越難。
一邊賬目摧不回來無法按時兌付給投資人,投資人減少業務員工資發不出來,最后只有倒閉跑路收場。
3.平臺自己作死;
這就和上面我們說到的挪用揮霍,資金池有關。
與P2P監管要求的銀行存管不同,線下理財平臺基本都是可以直接接觸到錢的。
這就存在資金池,東拆西補龐氏騙局的可能性,短時間問題不大,但問題總是越積越多的,一旦爆發后果不堪設想!
社長總結:
如果非要說線下理財到底危險在哪里?
在社長看來,如果我不知道自己的錢到底會被挪作何用,我都是不踏實的。
而這種危機感,不是普通的高收益能夠撫平的。
當然,社長也知道,重酬之下必出勇夫,不然怎么會有這么多的人依舊迷信線下理財的“無風險高收益”呢?
但作為人,我也更愿意相信,這一部分人只是想要自己和家人能過上更好一點的生活。
這也沒什么不對的。
從這幾個星期線下理財平臺事件頻發,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嗅到一點監管的意思。
前段時間有部分線下理財平臺意欲混淆視聽,將線下理財和P2P混為一談,也有不少平臺想要趁著這個機會進行整改轉型,現在看來,這個如意算盤打得不怎么樣。
其實線下理財更多的是將人帶來的風險進一步擴大了,不得不承認,有時候白紙黑字的合同,會比人靠譜得多。
相比線下理財,社長自然是更愿意相信P2P,實在不行我們就好好在銀行存款。
希望大家也能多和身邊的人說說,遠離這些線下理財,現在看來,只要扯上一點關系的,下場都不怎么好看。
老一輩真的太不容易了,如果真的因為別人的幾句花言巧語就痛失自己存了好幾年的血汗錢,也太不值當了。
高收益伴隨著高風險,這句話什么時候都適用的。
下面附上社長這里的名單,這部分平臺目前還疑似涉嫌線下理財的平臺。
不要再問能不能投了,在投的小伙伴,謹慎建議大家還是早點下車吧。
產經閱讀排行
-
8753 閱讀 2019-05-09 19:02
-
4791 閱讀 2019-03-14 11:14
-
3882 閱讀 2020-12-29 13:22
-
3365 閱讀 2019-04-20 10:05
-
3256 閱讀 2020-11-06 19:04
產經華聲推薦
-
38 閱讀 2022-01-04 17:37
-
48 閱讀 2022-01-04 17:37
-
59 閱讀 2022-01-04 17:36
-
44 閱讀 2022-01-04 17:35
-
57 閱讀 2022-01-04 17:34
評論